當前位置:首頁 > - 文章中心 > - 新聞中心 |
從“泥水匠”到國防建設“工匠”——訪上海之合玻璃鋼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正國
|
發布時間:2020-3-17 18:47:13 來源:山西玻璃鋼-人民網 瀏覽次數:2326 |
曾經,他提著兩個水泥桶四處找活,尋求謀生的活計。曾經,他頭戴安全帽,修補房屋,承接工程,四處奔走。
第一次見到曹正國,能感受到他身上的“鄉土氣”,讓人倍感親切。如今,身為上海之合玻璃鋼有限公司總經理,剛從西沙群島回來的他感慨自己依舊很忙,只是現在的忙和以前大不相同了。氣象局、浦東和虹橋機場,那些球形的雷達天線罩均來自曹正國的公司,而他的創業故事還在繼續。
從一筆500元的生意起步
20多年前,曹正國中專畢業進了建筑公司工作,年輕氣盛的他本想著能大干一番事業,結果公司卻不幸倒閉。不甘心回到農村的他和表弟拎著兩只泥桶在市區四處打零工謀生。一開始沒有生意,東托西求,這才有了第一筆交易。
回憶起那筆生意,曹正國還歷歷在目,“那筆生意就是500元錢,是幫重慶北路托兒所換瓦片。當時500元還包括了材料成本,其實就是賺點辛苦錢,但是沒辦法,為了營生也要做啊。”曹正國說,當時的建筑行業市場競爭還不像現在那么激烈。“一般大公司都是按照任務單開工,以完成任務為準則。任務單上說要拔這個釘子,邊上的釘子有毛病了人家也不會管。”于是,曹正國就做貼心服務,把別人不愿意做的活全都攬下來。靠著細致貼心的服務,曹正國慢慢把業務做了起來,客戶越來越多,從最初的小修小補到后期承接工程,從2個人力到雇傭幾十名員工,曹正國也開了一家裝修公司。他笑稱,這是他的第一次創業。
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,曹正國慢慢發現,建筑裝修市場的競爭不斷增強,而且對資金、資質要求越來越高,企業的利潤逐步走低。“一定要創新,滲透到各個方面。”曹正國說,當時他就想著要做點競爭力小的東西。于是,他搗鼓起了耐磨地坪材料,接了高爾夫球場的橡膠路面、重型輪胎廠特殊地面的工程。
居安思危。在那時,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,并慢慢生根,發芽。
3年研發 民營企業殺入天線罩領域
“裝修隊畢竟太低端了,個人感覺像包工頭,當時我就在尋思要搞點高科技含量的活,要做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。”有資金積累后,曹正國開始考慮壯大企業,追求發展高科技產品,于是把目光投向了雷達天線罩。
在國防、航空、氣象等領域,大型雷達的應用十分廣泛,而為了能保證雷達的性能不受自然氣候環境的影響,雷達天線罩就應運而生。這個球形的巨型罩子看起來制作簡單,其實卻是個高科技產品。彼時,國外少數幾個能制造的國家要么抬高售價,要么封鎖技術,中國進口一個直徑十幾米的雷達天線罩就得花上20余萬元。
“其實這是個偏門的行業,之所以能夠進入市場,還是靠當時我的好搭檔‘蔣工’。”曹正國口中的“蔣工”是原上海玻璃鋼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蔣漢生。“我原來專門做過安裝玻璃鋼制品,和他合作過7年,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。他是從國有體制里退休出來的,搞了40年的玻璃鋼產品研制,只是因為體制機制的原因,有些想法無法充分發揮。退休后,他還懷著很大的理想,正好手中也有些資源,這點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。”于是兩人一拍即合,曹正國在南匯老港租下了一家小工廠。蔣漢生和3個研發人員就在工廠里,盡情揮灑著自己的智慧。一場向高科技進軍的企業革命,就此開始。
足足3年時間,蔣漢生和他的團隊在工廠里潛心鉆研技術,工作日吃住都在工廠里,只有雙休日才回家。3年間,企業沒有出產任何產品,只是在不斷的研發、測試。曹正國給予了創業團隊充分的信任,蔣漢生也徹底放開了手腳,3年后,新的天線罩被研制出來。“當初國內的罩子都很低端的,國外企業曾戲稱中國生產的都是三流罩子。”曹正國說,新產品研制成功后,不僅性能先進,成本也遠低于國際產品,填補了國內的空白。“從此,國內的很多下游需求都不再進口了。”
對接工業4.0 定制化天線罩最長直徑40米
經過國家權威部門的鑒定,之合玻璃鋼公司的天線罩獲得了出口國外的資格。“國家氣象局、全國各大機場、還有軍用的雷達罩,企業的訂單呈現爆發式增長,工廠來不及做,只能不斷擴建。”曹正國欣喜地說,在這樣一個軍工領域,民營小企業的產品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,非常不易。數據顯示,之合玻璃鋼公司的天線罩年銷售額已經超多了1億元,遠超國內的兩家國有企業。
從最小4.5米直徑的地面罩到最長直徑40米的超大型玻璃鋼罩,企業目前已經擁有了包括6.5米、7.5米、17米、25米等多個尺寸的系列產品,工藝變得越來越成熟。
“別看玻璃罩長得差不多,其實每一個都是定制的,做一個新產品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。”曹正國說道,“雷達天線罩就像給雷達戴副眼鏡,又不能遮住它的視線。嚴寒酷暑、大風大雨大霧等惡劣天氣下,保護雷達正常運行,防止氧化腐爛。下游企業在下單前,先要經過業務洽談,根據雷達的不同型號、能透波長、對天線罩的性能要求、分塊設計、厚度都要經過嚴格的分析,才能下任務書。之后再到工廠開模具,最后才是現場制作安裝。天線罩這東西,沒有骨架,就像個蛋殼一樣,是要一點點裝起來的。一個直徑40米的天線罩,大小足以覆蓋一個籃球場。”
注重人才,研發人員占到四分之一
一個秋日的午后,在曹正國的工廠里,幾十個工人正忙著搬運一塊塊剛剛出模的玻璃鋼面板。“每一款天線罩的玻璃鋼板都要開新模具。陽模,陰模,翻來覆去要做好幾次,才能最終定型。每一個螺栓的定位都必須非常精準,這樣到現場安裝才能更簡易。”
這一塊塊厚重的玻璃鋼表面十分光潔,比玻璃還要平整,走近這塊板,人臉都能清晰地照在板上。據了解,一塊6、7個平方的玻璃鋼重達200多斤,要3、4個人合力抬起。從最薄不足3厘米,到厚達近10厘米的玻璃鋼板,曹正國說,天線罩的使用壽命一般可達15年。這么堅持15年,技術是最關鍵的支撐。
“我們工廠現在一共200個人,研發人員占到四分之一。這是‘蔣工’在時的十倍。雖然如今‘蔣工’已經不在了,但他留下了大筆的財富,我們成立了專業的團隊,專職研發。”曹正國說,因為天線罩的技術比較偏門,幾乎找不到專業的技術人員。他選擇的專業團隊大多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。“慢慢培養。為了把他們留下來,我每個月都要和年輕人吃一頓飯,打一場球,增進和員工的交流和感情,并培養他們學習專業技術理論,鼓勵考高級職稱。”
十三五開局之年,天線罩的需求不斷增加,其中不乏許多軍用的需求,且要求也越來越高。“今年我們的技術又有革新,研究出了金屬骨架。通過材料上的變化,能夠讓高頻率的雷達發揮更好的作用。”
身為民營企業家的曹正國重視學習改變命運,數十年如一日地在交大進修各項管理專研班,被交大的同學們親切地稱呼為“鄉長”,如今的他正在開啟自己的第三場創業,成立了一家地標性的園區管理公司,并不忘回報社會,發起立善教育基金會中心。從搞裝修、裝修公司,到進入雷達天線罩領域、再到如今繼續尋求業務突破、回報社會,曹正國說,我只是走一條別人不愿意走的路。“不斷創新求變,是民營企業成功的關鍵。”
|
推薦產品 |
|
|